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,卒于1560年,阿不都热西提之妃。十六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,维吾尔古典音乐“十二木卡姆”的搜集、整理者。13岁入宫,34岁因难产而逝。
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,她拜访社会艺人、诗人和民间歌手,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《十二木卡姆》,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、系统、严谨的曲目。《十二木卡姆》驰名中外,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。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,有王墓王宫,阿勒屯,与清真寺连为一体。陵高22米,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,10米宽,10米长的正方形基坐上,陵顶为园塔状,宫殿的墙上镶有“木卡姆”十二套曲名。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,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。
公元1533年,阿曼尼莎汗出生在(今莎车县的一个村子里),她的父亲马合木提是一个淳朴的樵夫,还是一个民间艺人。阿曼尼莎汗幼年时曾入学读书,后来跟随父亲学习弹唱。 8岁那年,阿曼尼莎汗的母亲去世,之后她一直跟随父亲打柴为生。虽然家境贫寒,但阿曼尼莎汗天资聪颖、能歌善舞、能诗能文。14岁那年,叶尔羌汗王拉失德率领大臣来到了她居住的村子旁狩猎。一天夜晚,他化装成衣衫褴褛的牧民,带着侍从来到马合木提家投宿,借以了解百姓的苦乐与心愿。 拉失德汗进屋后,发现屋子虽然陈旧狭小但整洁有序,墙上还挂着一把弹布尔琴。他从墙上取下琴,恳请主人弹奏。马合木提回应说:“这把琴是我小女儿的,还是让她为客人弹奏吧。”于是,樵夫马合木提喊来了自己的女儿。
阿曼尼莎汗一出现,便灿烂了黑暗的屋子,并照亮了拉失德汗高傲的心。她头也未抬,从客人手上轻轻接过自己的弹布尔,信手弹唱了一曲《潘吉尕木卡姆》,美妙的琴声像淙淙的流水从姑娘的指尖淌出。同样热爱音乐和文学的拉失德汗,被眼前这位美丽优雅、才艺精湛的女子深深吸引、一见钟情,他礼貌地与马合木提以及阿曼尼莎汗作别,和侍从离开了这个村庄。 回到王宫,拉失德汗戴上王冠,披上斗篷,带上茶叶、绸缎和10只羊羔,在40位官员陪同下又一次来到了马合木提家中,恭敬地向他们公开了自己的身份,并恳求马合木提把女儿嫁给他。
阿曼尼莎汗进宫后,请求拉失德汗将叶尔羌汗国疆域内知名的乐师、诗人、歌手召入宫中。她之所以要致力于木卡姆的整理与规范工作,是因为维吾尔人在10世纪依伊斯兰教之后,维吾尔木卡姆传入西方,阿拉伯、伊朗音乐也进入新疆地区,维吾尔木卡姆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杂乱。
公元1567年,阿曼尼莎汗34岁时死于难产。与她一起死去的还有她肚子里未出生的女儿。 虽然女性不可以葬入王陵,但为了纪念阿曼尼莎汗20年来潜心整理木卡姆的功绩,拉失德汗破例允许阿曼尼莎汗,以叶尔羌第二代汗王王妃的身份葬入叶尔羌汗国王陵。三年后,拉失德汗在无限的思念与悲痛中去世,遵照他的意愿,后人把他的陵墓与阿曼尼莎汗紧紧相依,他们的陵墓就位于今天新疆莎车县历史文化旅游区。在后人所建的这座纪念陵墓里,工匠们用一处处细节表达对阿曼尼莎汗的缅怀。白色台阶共有14层、纪念陵四周柱子有20根,这分别代表着阿曼尼沙汗14岁时就被取入到叶尔羌汗国作王妃,用20年的时间去整理木卡姆,在她34岁那年因难产而离开人世。
发表评论